《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2-10-14 23:20: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的电视纪录片论文,供大家参考。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 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上映便大获成功。《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陌生化理论

  引言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手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达到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1] 电影或者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视为一种视觉文本。与阅读文学文本相似,观众在欣赏影片这种视觉文本时,极易形成一种期待视野。如果电影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预测一致或者与观众之前观看的情节相似或雷同,则很难达到一种别样的审美效果,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而陌生化的意义就在于瓦解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惯性,从而重构人们对世界的感觉。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创意的“陌生化”

  “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从而使人们返璞归真,重新回到感觉的震颤瞬间。”[2] 说到底,就是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例如,将一座坟墓和一个哀泣的妇女并列在一起时,几乎每个人的脑子里会闪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寡妇”.这种惯性思维,直接影响我们的审美感知。而陌生化就要打破这一点。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不能太陌生,不能太脱离了观众的审美意趣。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陌生化”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陌生化”.[2] 陌生化需要贴近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

  纵观目前的纪录片作品,大多涉及历史、科技、人文等题材,而以美食为题材的大多又是一些传统的美食节目。加之变现手法单一,不关照现实生活,所以热播并不多见。然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描述一个个普通的人物故事,以精美的画面,朴实的讲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生态。当然它所探讨的主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在人们味蕾被撩拨,乡愁被勾起间,那些独有的民族符号,共同的生活记忆,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就不仅会在舌尖上体验,还会在灵魂中反刍。它探讨的不仅仅对美食,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对文化的包容。所以在观众心中才会产生共鸣,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舌尖上的中国》介入选择的“陌生化”

  心理学认为,异性可分为绝对新异性(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从来未出现过的)和相对新异性(各种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3]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美食观众虽然有所耳闻,却也只有稍许熟悉,如此“相对新异性”,观众在接受时才相对容易。

  这种效果的达到,就要提及镜头和音效的中介作用。过去的纪录片多数只有简单的食物制作、出品过程,这部片子挖掘的则是美食背后存在的各种文化、历史的内涵,比如,就像片子里拍一条鱼,还拍了水下的世界,这部片子展现的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又比如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卖馍馍的老汉去城里卖馍馍,片中用了一个镜头,他一边骑车、一边打手机。没有任何别的旁白,只用了一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现代的气息,这些镜头的选取和匠心独运的使用都使该片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片子对音效与旁白处理的用心也不让画面。在食物烹饪、燃烧过程中的声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时间的味道》中,香港大澳 74 岁的老奶奶做虾膏,配的旁白是:“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4] 而后片子以 4/10 的节拍,略带感伤的钢琴声进行 30 秒的音乐处理。这样的呈现以及音乐音阶的处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有些感伤,但是我想亲情的力量超过感伤。

  但无论怎样,这些镜头都是制作者选择拍摄的。展现的世界和我们常见的世界,虽有诸多异质因素,但毕竟还是这个世界,只是视角的不同罢了。因为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三、《舌尖上的中国》中叙事策略的“陌生化”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生动的文案上。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文本而言,悬念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文本一开始就让观众与读者看到了结尾不仅仅使整个剧情没有任何的过程意义,还使得观众对其失去兴趣。在节目一开始,一个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 30 秒抓人眼球,它可能是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也可能一个人正在赶往某地,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会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 70 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有很多观众对片中的旁白印象深刻,文字精炼且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单纯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而是把美食当作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着,方珊译 . 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 [M]. 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 陈玲玲 . 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赤峰学院学报,2010(2)12-16.

  [3] 华东师范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 . 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论文11-19

网络安全中机器学习的应用论文范文11-13

护理论文范文11-14

浅谈循证医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论文范文11-13

物联网应用论文07-24

物联网应用论文(精华)07-21

计算机应用论文02-16

刺灸学教学中中医特色技能的研究应用论文范文11-13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07-31

工商管理论文提纲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