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论文

时间:2020-01-11 11:23: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论文

  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学界对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对于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方面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进士群体的姓氏研究却是鲜有涉及,只有寥寥几篇。如,刘陆军《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及鼎甲者分布小计》o较为完整地罗列了河南进士的姓氏状况。盛菊《清代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0分析了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姓氏层次及地域分布的基本状态,并揭示其主要特点。清代陕西省科举较前代发达,科举人物在数量上一直占据西北鳌头,在中国古代科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以陕西为区域的进士姓氏研究至今未见,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基本状况进行梳理,揭示姓氏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为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视角,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进士的姓氏地域分布入手,揭示其分布特点以及分布的原因,进而分析陕西人口在清时期在姓氏方面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论文

  一、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构成

  研究范围是以陕甘分闲之后陕西政区,以江度柏《清朝进士题名录》[3]为依据,结合《陕西省志》等相关地方资料,经过统计清朝陕西进士为1031人,以姓氏为统领,

  二、进士数量在姓氏问分布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处理,1031名进士分布在168个姓氏中。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准,对168个姓氏进行四个层次分析,一是进士大姓拥有20人以上,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赫、马10个姓,共有508位进士,占清朝陕西进士总量的49.27%;二是进士常见姓,拥有进士数在8-20人之问,有吴、薛、孙、周、梁、高、党、徐、史、田、卫、侯、贾、何、阎、韩16个姓,总共186人,占进士18.04%;三是拥有进士2-7人的进士,如韩、许、崔、白、屈等81个姓,276人,占进士总数26.77%;四是仅有一位进士的进士稀见姓,诸如卿、游、单、符、楚、蒙等61个姓,61人,占进士总数5.91% , 各个姓氏所有进士数相差很大,分布很不均衡。既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薛、孙等大姓,每姓进士几}一人之多,亦有汝、晃、安、蓝、麒,遏、佘、培、鲁、谭、计等姓,每姓仅一人,其中张、土两姓人数最多,第一大姓为张姓,共有106位进士,占总进士数之比高达10.28%,第二大姓土姓,共有进士105人,占清代陕西进士总数10.18%。第三大姓李姓,共75人,占清代陕西进士总数7.27%。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前l一姓氏共有进士455人,占清朝进士总数44.13%。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薛、孙等进士大姓氏进士人数较多,占清朝进士比例较高。而晃、安、麒、遏、余、培、鲁、谭、计等61姓仅分别拥有一个进士,占清朝进士总数仅5.91%,占有较少比例厂由此可知,清朝进士在姓氏层次分布上具有不平衡的特点。由平均值的角度来看,清朝进士共1031人,分布于168个姓氏中,各姓氏所有进士数平均为6.14人,只有37个姓的进士数高于平均数,但是拥有进士的数量为769人,131个姓进士数低于该均数,但是只有262人,这意味着22.02%的姓氏所有进士占总进士人数量的74.59%,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同样鲜明。

  从社会学领域引入五等分法进一步考察姓氏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五等分法又称欧西玛指数,由英国学者佩什提出。此方法是把总人口按照收入高低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即为收入不良指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此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人口社会差距,我们引用此方法来分析进士的层次分布不均衡状态,使得各姓氏进士数量层次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就能得到更加清晰的体现,将其168个进士姓氏按降序排列,分成各占20%的五等分,分别计算各部分姓氏所有进士数及所占比例,最高、次高、中问、次低和最低五个部分进士数分别为736,140, 78, 41和36人,占比分别是71.39% } 13.57%7.57% .3.98%和3.49%。该组数据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各姓氏进士数量分布的不均衡状态,最高部分的33姓氏有736位进士,占比为71.39%,而最低部分的36个姓氏只有36位进士,占比仅为3.49%,最高部分是最低部分的20.44倍,表明进士群体个姓氏之问进士分布不均衡状态较为严重,进士中各姓氏的分化趋势较为明显。

  陕西清代进士姓氏特点的形成,与中国总人口姓氏分布规律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同姓人群的分布在全国早己定局”,从清代到当代陕西人口几乎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我们以袁义达等制《当代100大姓频率表》的数据作为基本参照,同时对照陕西当今姓氏分布,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进行对比考察。陕西省这一个进士大姓全部位于100大姓之列,由此可见,姓氏大小直接决定其科举实力与进士多少,换言之,成为进士大姓或常见姓的主导h}因素是其姓氏总人口的数量与规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姓氏大小直接影响进士实力强弱,姓氏人数的多少影响成为进士大姓氏或者进士常见姓氏的主要因素。

  三、进士姓氏的动态分布

  进士群体姓氏分布非均衡状态是就整体状况而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根据清朝政局发展特点,以及进士姓氏数据,清代进士变化规律以道光元年住821年)为界,将清代科举考试分成前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朝,开科73次,后一阶段历道光、咸丰、同治与光绪诸帝,开科39次。清朝陕西前中期产生进士629人,占陕西总进士数的61.01%,后期进士402人,占比为38.99%,与前中期相较,后期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一,和清代前中期相较,后中期进士群体人数有卜降趋势,但是姓氏几乎没多大变化。前期629人分布于125个姓氏中,后中期402人分布于119个姓氏。但就具体姓氏进士人数而言,仍然有一定变化,其中进士大姓中的土姓,前中期75人,后中期30人,前中期土姓取得进士功名人数多于后中期一倍,张、杨、赵也是如此情况变化较大,存在卜降趋势。但也有个别姓氏存在进士人数前后期增加或者持平的情况。如雷姓,前中期8人,后中期16人,增加一倍,上升趋势很明显。而郭姓前中期与后中期取得进士功名人数相等,陈姓也是如此,前期后期进士人数相等,马、吴两姓前中期与后中期仅仅一人只差,严、催、程、杜、苏、武等这些姓氏进士人数在清朝前中期与后中期获取功名人数几乎持平,变化不是很大。

  第二,姓氏集中度有弱化的趋势。前中期有125个姓氏中,其中米、慕、裴、秦、等49个姓氏在后期未再获中进士,而孟、温、席、袁、吕、贾等25姓在后中期仅有一位进士。但是在后期进士姓氏中则出现一些新的姓氏,计、蓝、安、韦等43个姓氏,在前中期无一人进士,在中后期则出现进士,所以清代后期进士共有119个姓氏,相较前中期减少了6个,降幅较小。从表面看来,进士姓氏数目减少了,但如果充分考虑清代后期和前中期在开科数及进士产生数方面的差异因素,前中期每姓平均有进士5.03人,后期姓均3.39人,就进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来说,不但未随数目减少而加强,而是有明显的弱化趋势。

  第三,与清代整体的进士姓氏排序相比,前中期及后期的姓氏排序有较大变动。前中期排列前}一的姓氏分别是张、土、李、刘、杨、赵、陈、郭、周、马、卫、梁、孙、薛、雷、吴、党、史(其中张、土两姓氏卫并列第一,均为75人;周、马两姓卫并列第八,均为12人;卫、梁、孙、薛四姓为并列第九均为9人;雷、吴、党、史四姓卫并列第}一,均为8人),后期排列前}一的姓氏分别张、土、李、刘、陈、雷、郭、马、(郭、马并列第七均为12人)杨、赵、吴、徐(并列第九均为9人)、杨,均处于陕西进士}一大姓之中。两者相较,杨由前期的第四位跌至后期的第}一位,周、卫、梁、孙、薛、党、史则跌出前}一位,而高、徐、赵诸姓则在中后期跻身于前}一列,这种排序变化反映了特定姓氏的进士数在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变动,而张、土、李等大姓氏依然排在前}一位。说明在较大姓氏中进士数在清朝前后期变化不是特别大。

  第四,两种发展趋向。根据前后期所举行的科举场数,判定变动趋向的主要指标应该是两个阶段的'进士数量,一般说来,一个姓氏前中期进士数应占其总数的60%左右,后期占比约为40%左右,如果其实际数量距离该比有较大差距,则说明该姓氏进士数在两个阶段产生了明显变动。除前后两个阶段进士占比基本均衡外,主要有两种变动趋向,一是由少变多,表明该姓氏在科举及进士体系当中的崛起倾向,二是由多变少,意味着该姓氏在进士格局中逐渐衰落的倾向。具有崛起倾向的姓氏主要有雷、马、吴、高、徐、田、何、谢、胡、姚、郑、段、宋等,其中雷、马、高、徐、田诸姓较为典型。雷前期8人,后期则为16人,高前期4人,后期10人,徐前期3人,后期9人,后期开科少,但是雷、高、徐等姓进士人数后期则多于前期,说明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高姓进士14人,其中10人出于后期,崛起之势非常明显。具有衰落倾向的姓氏主要有张、土、李、刘、陈、杨、赵、薛、周、卫、米、慕、荆、裴、申等姓,其中又以张、土、李、刘、赵、周、卫诸姓最有代表性。张姓前中期有进士75人,高居各姓之首,而后期31人,虽然也居于各姓氏之首位,但是人数明显卜降,土姓也是如此,前中期75人,后中期30人,人数卜降一半,杨姓前中期23人,后中期则h降为9人,虽未跌出前l一,但是h降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卫姓卜降最为明显,前中期9人,后中期则无一人获取进士,从中后期姓氏中消失。 将姓氏动态分布趋势与陕西进士分布结合考察,其意义更为明显,部分姓氏进士数的增减,直接影响进士区域分布。韩城地区曾经有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在明清时期进士人数众多,清代韩城共有进士69人,其中前期52人,占清朝全省进士总数5.04%,后期进士17人,占全省总数1.65%。与韩城进士衰落有关的主要和卫、解、张三个姓氏进士衰落有关。卫、解、张三个姓氏进士人数在后期出现卜降,韩城卫姓在清朝前期共有7位进士,后期无一位进士出现,解姓氏进士在清朝前期2位进士,后期无一位进士,解姓家族在明末清初取得进士功名人数较多,清朝时期顺治年问出现两位进士之后再未出现进士,解姓家族在清朝出现明显衰落趋势;张姓也是如此,前期张姓氏共6位进士,后期同样无一位进士,衰落趋势比较明显。雷姓崛起在朝邑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前期仅一位进士,后期出现6位进士,崛起趋势明显,提升雷姓进士在朝邑地位的比重,使得朝邑地区在清朝前后期进士人数几乎持平。路姓进士崛起在整厘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前期路姓氏仅一位进士,后期出现了4位进士。 对于进士姓氏方面的动态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分析出进士的社会流动水平,从而探讨明清时期我国科举开始对平民的开放水平。科举社会流动率一般而言是指出身平民阶层进士所占总进士人数比例。科举社会流动率是衡量科举制度开放性的重要指标。何怀宏先生作为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把进士的社会出身分为三类,A类是家庭上三代未获得任何科举功名的人,B类是家庭上三代只产生过生员的人,C类是家庭上三代获得过较高功名或官职的人,其研究结果认为清代进士出身A类的占19.1%,出身B类者占18.1%,合两类即出身平民者占比为37.2% Cs7。由何先生的分类可以发现,在清代社会科举社会流动率达到较高水平。科举人才社会的流动率以及姓氏分布情况,对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科举家族发展状况以及与社会之问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进士姓氏的区域分布

  以陕甘分闲的陕西为考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笔者统计了各姓氏分布的州县数视表),以州县为基本分析单位,并依据所分布之州县数,将168个姓氏分为A,B,C,D四类。A类为州县数超过10个的姓氏,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孙、梁、徐,其中张姓进士分布最多,达到41个州县,土姓其次,为33个。B类为州县数在6-10个的姓氏,共有周、薛、高、党、田、贾、何、许、任9姓。C类包括卫、候、韩、崔等68姓,分布州县数在2-5之问。D类则为全部集于一个州县的77个姓氏,如路、白、牛、文、鱼等。姓氏的区域分布具有如卜的特点:

  第一,区域分布的四类姓氏与依进士数量确定的四个层次的进士数量之问存在较高吻合度,A类14个姓氏中有9个是进士大姓,张、土、李、刘、陈、杨则是前中期和后中期的阶段性大姓,两个排序前八的姓氏基本相同。表明进士区域分布广度与其人数也存在密切关系。B,C,D和进士常见姓、小姓以及稀见姓之问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是D类中的白姓,则分布于进士小姓氏之中,共有6位进士,其中四人出于清涧地区,而且同出于一个家族,这种特殊情况反映出家族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进士姓氏的地域分布具有广泛性。各姓氏分布之州县数多寡不定,但对特定姓氏而言,分布于各州县进士的平均数却很接近,主要集中于1-4个之问,如第一进士大姓张姓共有进士106位,散于41个州县,县均2.59人,孙土姓105位进士分于33个州县,县均3. 18人,其它如李姓县均2人,雷姓县均2人,郑姓5人分布于5各地区,每个地区一人,任、宋、董、武、袁、冯等姓氏由以上表中数据表明,进士群体姓氏的区域分布就整体而言也是较为分散,每个姓氏每个区域一人。

  第三,进士姓氏分散的同时,在一定区域内的姓氏也具有一种集聚倾向。通过对数据的梳理,我们发现进士大姓在地域上存在集聚性特点。某姓氏的所有进士全部集中在一个州县,即多个进士出自于一个地方,除进士稀见姓因仅有一位进士而不具有直接的统计意义之外,该类姓氏有16个,其中拥有两位进士的姓氏有10个姓氏,拥有三位进士的姓氏有员、沈、南三个姓,拥有4位进士的有霍姓,拥有5位进士的有路、原两姓。同时在一些进士大姓氏中,一个地区出现多个同姓氏进士的情况也较多,例如马姓氏进士共23人,其中8人出于绥德马姓。路姓进士清代共5人,均出于整厘。韩城最为突出。卫姓共9人,出于韩城7人,明清两代韩城卫姓氏共13人。薛姓进士共16人,其中5人出于韩城,6人出于西安。解姓也是如此,明清两代共9人,其中明代5人,清代2人,均出于韩城。韩城在我国历史上为司马迁故里。文史气氛较为浓厚,文化发展快,明清时期文化教育重地—“韩城文庙”,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清朝陕西省进士分布的区域集中度也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进士姓氏的集聚还表现在张、土、李、杨等进士大姓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清代陕西张姓进士共106人,关中地区83人,张姓进士总数78.3%;土姓进士共105人,关中地区99人,占土姓进士总数94.29%;李姓进士共75人,关中地区60人,占到李姓进士总数80%。这与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有密切关系,清代陕西书院共137所,分布情况为:榆林13所、延安17所、铜川2、宝鸡16、咸阳20、西安6,渭南31、汉中19,安康8、商洛5。从陕西清代书院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关中地区清代共有书院73所,占陕西书院比例为53.28% ;陕北32所、占陕西书院总比例23.36% ;陕南32所,占陕西书院总比23.36%。关中地区书院占陕西清代书院总比53.28%,超过陕北、陕南书院总和,为关中大批进士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同时关中地区自古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速)R决于陕北、陕南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也成为清代陕西进士大姓氏集聚于关中地区的重要因素。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清代服饰图案的造型特点探讨论文

2.谈谈对基因组内不同序列分布差异进行量化的探讨论文

3.陕西省丹凤县公益林幼林抚育探讨论文

4.探讨路面废料的运用论文

5.清代珐琅瓷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6.蒙古服饰造型特点探讨的论文

7.沈从文作品中的云南探讨的论文

8.日耳曼法属人性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