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2-10-05 19:43: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应用论文

  摘要:论述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从健全制度、完善资金和人才配套、建立相互关联的动态资源库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提高我国建设行业整体的质量监督水平。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建筑行业,质量监督,信息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施工工艺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如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限监管,提高监管水平,这是所有工程质量监管人员需要面临的任务和压力。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建筑体量居全球之首,但是面临的质量问题同样层出不穷,一系列的建筑事故不绝于耳,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严重危及了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施工周期长、工序复杂、参与单位众多、统筹协调难度大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需要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这给质量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加强各部门、各施工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对于管控工程建设质量大有裨益,同样地,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将使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事半功倍,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工作中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原有管理中的资源浪费,保证质量监督的实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等。

  1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住建部于1998年颁布《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为始,我国的工程质量信息化建设稳步向前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体量惊人,给质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例如:许多省份的质检工作量成倍增长,质检人员的平均监管面积从以前的几万平方米,一下子跃升到几十万平方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还是采取以往的监督手段,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纰漏和疏忽,因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系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形势,可以对工程项目实现及时的信息掌握和差别化的质量管理,在同等人员配置下,降低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了便利,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为信息的记录、处理、分析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极大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信息的流转和分享也变得更加容易,这无疑将为建设单位处理施工中的问题提供极大的借鉴,为其提高施工质量提供参考,也可以加强质检工作的针对性;其次,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将监督的结果予以公开,可以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一方面使工程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暴露在人民大众的眼前,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也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建立互联网信息化系统,也可以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上传、评定等,减少人为干扰,更加确保真实、有效、公正。

  2当前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2.1质量监督工作人员缺乏重视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本是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面对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大潮,许多质检人员缺乏重视、观念落后,他们不愿意去接受新的东西,不愿意去改变固有的工作习惯。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将质量监督工作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会给自身的工作带来大的便利,不了解最终的受益人其实是自己,因此往往对信息化的推动持观望或者抵触的态度。我国对工程实施质量监督的制度已经有2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固有的工作模式或者陋习已经根深蒂固,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监督系统是一场革命,需要每个工作人员的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相关的领导扶持,但是现在很多身在其位的领导同样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大趋势,这同样来源于对信息化技术的不了解,这就导致信息化的建设成为一种噱头,例如:某县质量监督站虽然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长达一年之久,但是其主管领导只是迫于形势,对于这件工作并不是真正了解和上心,相关配套资金也迟迟不能到位,导致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都不能到位,由于缺乏了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陷入僵局。

  2.2信息化建设资源欠缺

  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和支持,同样需要各种配套资源的到位,这是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由于传统工作模式已经在质检机构中根深蒂固,单位中熟悉网络科技的人才稀缺,很多从事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或者维护的人员都是兼职,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他们工作起来往往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可以这样说,建设稳健、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是一笔高投入、高产出的投资,因此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持,但是许多地方单位由于认识不到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不敢冒这样的风险,或者确实是资金有限,导致系统建设搁浅,另外,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同样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支持,包括设备的维护、人才的培训等,同时监督费的取消可能使得单位对于信息化的资金支持出现缩减,进而影响信息系统发挥其效用。

  2.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

  各地信息化建设的热情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往往各自为政,各干各的,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因此就不能对信息化建设从立项、论证、兴建到维护形成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事情干到一半却与初衷不同,或者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变得更加繁琐,与工程质量监督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许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系统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服务功能缺失,在许多公共服务平台上,新闻动态、领导讲话等成为展示的重点,针对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不能得到公开,服务群众、展示给群众的信息少之又少,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办事说明和流程上,这就起不到让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各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受到阻碍。

  3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领导带头,制度健全

  一方面,各地质量监督部门的领导应当加强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维护作为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同时积极组织大家讨论和学习应用信息化系统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从根本上消除人员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为以后工作的展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需要制度的保障,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不断建立和健全长期的、广泛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不仅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包括各基层县市的质检人员,要求他们信息化办公;其次,建立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县、市到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同时各层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配合,分工明确,省级质监部门在信息化系统中应当监督各地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市县级质检部门应当努力完善当地的质量监督资源库和局域网络的建设;最后,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检查和落实工作。

  3.2完善资金和人才配套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当地质检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资金情况,因地制宜地逐步地发展和完善。由于各地的资源配套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也不必苛求步伐一致,对于资金较为充裕的地区,可以一步到位购置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并引进专业的管理和应用人才,对于那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首先利用总站已有的公共平台,购置核心设备,以期满足核心需求,然后再逐步完善设备和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便是人才,在信息化系统建立的初期可以适当引进专业的、有经验的人员,协助单位完善系统建设。然后,各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省、市、县各级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和学习,上级工作人员对口指导下级人员。

  3.3建立相互关联的动态资源库

  通过建立相互关联的动态资源库,完善信息从搜集、处理、分类等的信息化程度,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使得相关数据分类明确、记录清楚、真实性高,能够反映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同时,各级质量监督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的局域网能够实现资源库数据的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同步建立起公开的电子政务平台,将质量监督的情况、业务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等公布在政务平台上,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信息的发布应该动态、及时。

  4结语

  面对日益繁杂的质量监督工作,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对质量监督部门来说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动态共享,保障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对于提高我国建设行业整体的质量监督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姝.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8-9.

  [2]陆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7):227-229.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物联网应用论文07-24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01-16

物联网应用论文(精华)07-21

计算机应用论文02-16

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01-01

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08-03

物联网应用论文(11篇)11-06

物联网应用论文11篇11-05

小学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12-14

学校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10-13